全球電子材料行業發展研究
2023.05.29 09:23全球電子材料市場方興未艾。亞洲是全球產業新的增長點,歐美國家相關領域仍處于壟斷地位,美國產業政策注重保持行業的全球領先,日本產業政策傾向于產業鏈安全。本文采用對比研究策略,以期為產業發展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。
全球市場方興未艾
電子材料主要指半導體材料、覆銅板材料、壓電晶體材料、電子專用精細化工與高分子材料、真空電子與專用金屬材料、磁性材料、電子陶瓷材料、電子錫焊料、電子銅箔材料、石英材料、電磁防護材料和粉體材料等。據統計,2022年全球電子材料行業產業規模超過698億美元,年均增長率保持在8%以上,是新材料產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。近年來,隨著汽車電子、工業電子、5G、集成電路、顯示等電子信息產業細分領域的快速發展,以及新能源汽車、物聯網、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興起,電子材料產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。未來,電子材料行業發展有望保持10%的年均增速,成為產業發展新引擎。2023年,新能源汽車、儲能、消費電子等產業保持較高增速,電子材料行業會持續高景氣度。
亞洲市場成為新增長點
2022年亞洲電子信息產業呈現逆勢增長態勢,主要原因一是遠程教育和遠程辦公呈暴發式增長,刺激了消費者對于PC、移動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需求;二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。目前,亞洲成為全球電子材料主要增長極,其中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23%和19%,位居前兩位;其次是韓國和日本,分別為16%、14%。北美和歐洲的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9%和7%。
1、中國產業后來居上
2022年,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.4萬億元,同比增長5.5%;電子材料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,5年復合增長率達8%。但是,國內電子材料產品國產率不足三成,且多為中低端產品,高端市場被歐美、日本、韓國及中國臺灣的廠商壟斷,部分產品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。目前,國內電子材料市場總體規模超過7000億元,其中數量大、范圍廣的主要電子材料銷售額超過3000億元。目前,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,2022年電子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如表1所示,產業由中低端向高端不斷突破,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。
2、中國臺灣產業基礎雄厚
中國臺灣地區生產了全球90%的高端芯片。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臺積電”)位于中國臺灣地區。臺積電利用美國《芯片法案》,在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家晶圓廠,竣工后兩個晶圓廠每年將生產超過60萬片晶圓,年收入將達到100億美元。
3、日韓產業技術領先
日本電子信息產業起步時間早,處于亞洲領先地位。日本是全球半導體和印刷電路板的主要研發和生產地,擁有強大的電子醫療設備和電子測量設備市場,帶動了供應鏈體系中PCB和IC的需求,產生產業迭代效應,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。在電子材料行業出現住友化學、關東化學等國際龍頭企業,如表2所示。
2022年,韓國電子信息產業占GDP比重約超過22%,占出口比重約三成。2019年韓國三星電子發布“系統半導體2030遠景”規劃,計劃在2030年前投資171萬億韓元,實現2030年其系統半導體全球市場占有率居于首位。2021年,韓國LGES和SK On已躋身全球前五大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之列。2022年,韓國政府在“未來汽車國家愿景”發布會上明確了“2030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戰略”。當前,韓國政府選定消費電子為近期主要產業;機器人作為中長期發展產業;人工智能作為未來戰略產業。
歐美國家處于產業壟斷地位
1865年,德國巴斯夫公司成立,歐洲、美國電子材料產業開始起步。1970年,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(SEMI)成立。SEMI設有化學試劑標準化委員會,制定了國際統一的SEMI標準,歐美國家相關產業快速發展。美國、歐洲憑借先發優勢積累了產業及經驗優勢,處于國際領先位置,具有市場壟斷地位。歐洲電子材料產業處于全球領跑地位。根據IHS數據,近五年歐洲電子材料產業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.5%,2021年市場規模約為90億美元。德國是歐洲電子材料產業的領先者,產品產值位居歐洲首位,產品細分領域眾多,包括消費電子、微電子、醫療電子、汽車電子材料等。其中汽車電子材料增長速度最快,知名企業包括巴斯夫、Henkel等,如表3所示。
美國電子材料產業發展稍晚,國內需求基數大,但增量小,企業向全球輻射,注重新興市場和新興產業領域擴張、收購。2021年,美國電子材料市場規模約為145億美元,近6年行業年復合增長率約為6.5%,有陶氏公司、ATMI公司、霍尼韋爾等知名企業。
各國產業政策各有側重
近年來,美國、日本等國家出臺多項電子材料產業相關發展支持政策,加快推動新材料技術研發。美國政策傾向于對自身電子材料在全球產業鏈中戰略優勢的保持,如表4所示。日本的產業政策更注重保護國內供應鏈和基礎設施安全,如表5所示。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,強化電子材料產業競爭力,優化市場環境,不斷提高自身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。
(應菲菲 轉載自中國化工信息雜志網)